海洋詩
113學年度
這是對義勇奮戰沙場的情郎表現出極度「思念」之情。整篇詩句圍繞著海,女主將情感化作風浪激起岸邊的岩石,藉由「滄浪」、「斜陽」、「海神」證明此生不渝、待君歸來。「鏡花水月」、「聖母黃龍鳳袍」、「礁岩」、「潮聲」等抽象的意象建構出虛與現實之間,也正是本篇詩意與女主情感張力的拉鋸。筆者試圖描繪女主在無盡的夜裡,深情的等待中,孤寂面對、回憶與光陰逝去的歷程。
創作時,我將自己穿越到「飛鴿傳書」的年代,思索著:對情郎的思念無法傳達時,當下的心情如何安放?我該如何與自己對話?
源自我內心的澎湃,只能透過隻字片語抒發我內心的激情,所以,詩中反覆出現「問君何在?」「問君歸期?」,可見女主殷切盼望得到郎君的回應,所為的自問、自答。思念如洶湧巨浪,翻騰不息,「海」不只是大自然的物件,更是女主感情的影射,是流動且一如既往的情緒。
本篇以「滄浪為墨,月光為章」作為意境鋪陳,女主情感為主軸:「癡心為筆、月光為字。」以古時傳統回應現代的兒女奔放情感。女主將「思君」置於夕陽餘暉、花影斜落與倒影波光的背景下,希望營造出視覺與情感糾葛的氛圍。透過句中反覆變化的光影折射,象徵記憶在時間中不斷流逝而逐漸模糊的狀態。
「月光下」與「夜裡」是時空轉換,情感更深。從「獨留」到「這一夜,我用思念織你,卻再也想不起你的容顏」,訴說著,情感從熾熱,轉化為無盡的失落,只剩斷簡殘篇的記憶,愛如潮水退去,徒留沉默。「海神、鳳冠霞披」,是對宗教文化致敬,也讓詩作結合現實與幻想,象徵女主對情感的投射。
本篇稍微設計了節奏與聲韻,朗讀時自帶流線。文中運用排比句「我以海神為證,日月為章,滄海為墨,癡心為筆」,目的在強化情感堅定。文中長短句交錯,在營造情緒起伏,更具動態張力。以「蒼天無語」作為結尾,是情緒收束與情感釋放。此時「無聲勝有聲」是對愛情的嘆息,對命運的感受,為本詩最終的心境。
總而言之,本詩是一場旅程,一場與時間、記憶、感情的對話。希望讀者在閱讀時,能感受到字句所營造的情境,從中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影。
願本詩篇,映照出你我們心中的微微光。
在電影院觀賞由導演李景白執導的電影《沉睡的水下巨人》後,我心中泛起了深深的悸動。那不只是視覺的震撼,更是一種來自內在的共鳴——對時間、記憶、遺骸與重生的深層思索。
電影中,沉沒於海底的沉船,不斷讓我聯想到一位退役卻未被遺忘的老兵。他曾叱吒風雲,身影如幽影般在戰火中潛行;如今卻靜靜沉睡於深海,身上覆滿了鏽蝕與珊瑚。這種對比,令人動容,也成了我寫下詩作〈沉睡的水下老兵〉的起點。
在創作這首詩的過程中,我試圖將沉船與自然生命的重生編織在一起。沉船,不再只是戰爭的象徵,而是一具逐漸被大海接納的身軀。在他的鋼鐵胸腔中,魚群自在穿梭;在他鏽蝕的表面上,珊瑚一寸寸生長,開出無聲的花朵。這些海洋生物,沒有對他下判斷,只以自己的方式,重新定義了他的存在。
對於沉船能夠成為海洋生物新生命的開始,這讓我感到深深的驚訝與敬畏。原以為,那不過是歷史的遺骸,是被人類遺棄的殘骸,但在海洋的懷抱中,它卻擁有了第二次生命。
這首詩的靈感來自我對「魚」這個字的喜歡。因為「魚」聽起來像「與」,我就想到可以用這個諧音,寫一首關於「約定」的詩。
在詩裡,「魚」不只是游來游去的動物,它也代表了一種很特別的感覺。這種感覺很溫柔,但也很有力量,就像我們心裡偷偷想念一個人,想要慢慢靠近他。這條魚,就像是在大海裡默默地尋找方向,它不說話,也沒有承諾,卻憑著感覺繼續前進。
我覺得詩裡的主角不一定是戀人,也可以是我們的夢想、記憶。詩裡的「妳」,就像是每個人心中那個重要的「對象」,也許是朋友、家人、喜歡的人,或是一直想實現的願望。
我在寫這首詩的時候,希望讓它的語氣像海水一樣輕輕流動,有時有波浪,但整體是平靜的。我用海洋、星星、潮汐這些畫面,來讓讀詩的人可以想像那些說不出來的情感,讓人們在讀的時候,能夠想到自己曾經等待或勇敢追求的那份心意。
這首詩的靈感來自我對潮間帶的觀察與想像,沙灘上有螃蟹、小魚、寄居蟹、貝殼、海藻,牠們都在做著自己的事情,安靜卻又特別。那些平常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,其實正悄悄寫下自己的生活,彷彿大海是一個巨型的筆記本,牠們的動作、移動的痕跡,就像一行行日記,記錄著牠們的生活。我最喜歡「我輕輕闔上這本筆記本/讓牠們的故事繼續流淌」這句話,我覺得我只是短暫翻閱了牠們的世界一角,真正的故事,還在海裡靜靜展開,只要我們願意安靜下來,就能聽見牠們正在悄悄地「寫詩」。希望有一天,我還能再打開這本海的筆記本,繼續閱讀牠們的冒險與夢想。
我想用這首詩用寫出了海洋的樣子,也提醒大家要好好保護它。一開始,詩人寫到像「海龜在藍色的森林裡游來游去」、「魚群像雲一樣排成一行」,這些畫面讓我們覺得海洋很美麗,好像進入了一個夢中的世界。
詩的中間,開始談到海洋的困難。雖然它很漂亮,但因為人類亂丟垃圾,海水變得不乾淨,很多生物的家也被破壞了。像「如果我們把垃圾丟進海裡,海就會受傷」,這句話提醒我們,每一個行為都會影響海洋的健康。
最後,詩人希望大家能有愛心,也有責任感。他說「我學會傾聽每一滴水」,表示要用心去關心海洋。他還說「讓我們的手輕輕的,就像羽毛一樣」,代表只要我們願意做出改變,即使是小小的力量,也能守護海洋。
這首詩不只寫出海的美,也希望大家更關心海洋,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。
海洋佔地球約百分之七十是生命的起源,廣大無邊的海洋充滿神秘宇未知。當我看到DISCOVERY頻道介紹馬里亞納海溝時,我的內心充滿好奇與想像,我好想知道那些未解之謎的答案是什麼?到底還有多少未知生物等我們去發掘。原來少年Pi他們的船就是在此翻覆的,一時之間我又對大海多了點恐懼與敬畏。
海洋在每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故事,鄭和下西洋、哥倫布發現新大陸、媽祖的故事等。更有許多小說題材是以海洋為背景創作的,例如老人與海、動漫海賊王,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充滿了冒險精神。
臺灣四周環海,海洋資源更是豐富。最近我去雲林西部的鄉鎮旅行,沿海鄉鎮的堤防還算乾淨也沒有異味,我想這應該是很多人努力的成果。我還看到很多養殖海產的魚塭,當我看到魚塭工作人員與夕陽、海水融為一體的景象,我的內心充滿感動,我深深覺得我們應該善待海洋。
我們來到海邊,風呼呼吹動海面,浪花一座座像小山丘,一次次拍打在赤腳上,像海洋給我們的問候。
在潮間帶裡,遇見慢慢爬行的寄居蟹,它脫下的舊殼,留給下一隻小蟹做新家,就像漁村裡一代代守護著大海的故事,把海的家園和信仰傳給了更多人。
我們在海邊游泳、奔跑、玩耍,曬了一整天的太陽,就算脫下衣服,皮膚上還留著陽光和鹽巴的味道,那是海給我們的印記和祝福。
看見沙灘上的石頭和貝殼,有著海邊獨有的味道,我們知道,屬於海邊的生物要留在海裡,屬於海邊的石頭也繼續陪著浪花說話。
當我們把耳朵靠近貝殼,好像能聽到海浪的聲音、漁船的鳴笛、還有討海人、媽祖庇佑的故事,那些屬於故鄉港口的回憶,一一浮現在心裡。
透過這次的創作,我們用文字記下與大海相遇的時光,把風的味道、浪的聲音、太陽的溫度,和對海洋的感謝一起留在作品裡。
讓我們學會珍惜大海,尊重每一個在海裡生活的小生命,也把海的祝福帶回心裡,陪我們繼續長大。
這首詩〈泥巴、帽子和跳跳魚〉源自一次在自然濕地的遊歷體驗。詩中以孩子的視角出發,描繪濕地裡濕黏的泥沙、翻騰的海浪,以及強風吹拂下的趣事,展現自然環境帶來的驚奇與樂趣。孩子將海浪比喻為「鮪魚跳上岸」,將風形容為「像在推著我」,展現天馬行空的聯想力,也讓讀者感受到詩句中生動的節奏與童趣。
詩中的事件—帽子被風吹走、同學的驚叫、發現小動物—都是日常中不起眼的小事,卻透過觀察與感受,變成充滿想像與詩意的片刻。尤其是「螃蟹和跳跳魚一起住在那裡」,讓人感受到孩子對生命的好奇與驚喜,也點出自然生態的多樣與奇妙。
這首詩不僅記錄了孩子與自然互動的當下感受,更透過語言讓這份記憶轉化為一種溫暖的分享。創作理念在於鼓勵孩子細看生活中每一個「小驚喜」,從自然出發,書寫心中的詩意世界。
我很喜歡到海邊玩。每當我看著一眼望不到邊的大海,心裡總有心曠神怡的感受。尤其當我看著海水拍打著岩石激起浪花,一波波地推進,那樣的畫面總是能讓我忘卻煩惱、也似乎鼓舞著我做事要勇往直前。
岸邊人們嬉鬧的歡笑聲,處處顯示海邊就是個快樂天堂。但轉身看向沙灘上,卻也能看到各式各樣的垃圾。這些垃圾不但破壞美觀,還潛藏著人們踩踏時可能受傷的風險。
雖然現在環保意識抬頭,到處不乏淨灘活動,但治本之道,是從源頭做好垃圾分類與處理,並避免亂丟。對於海洋的破壞,不僅限於岸邊可見的垃圾,在這科技發達的社會中,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,在全球海域開採石油,進行震波探勘,驚擾各種海洋生物。我們大量製造並排放的二氧化碳,導致海水變酸,使珊瑚大量白化,進而影響仰賴珊瑚維生的物種。這都對海洋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破壞。
我們想要幫助海洋逐步恢復原有的美麗,最重要的,就是讓各種人為污染逐漸消失。這應該從我們自己做起,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。我將環保融入生活—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,改用環保袋、可重複使用的水壺和餐具。期待海洋的美麗能永續!
因為海洋環境變遷,引發我對環境污染的省思。開頭描寫純淨的自然景象,但「浮沉」象徵汙染。魚群、珊瑚與河流描寫,突顯生態的脆弱與「進步」帶來的影響。最後,「進步」是希望還是錯誤的疑問?科技發展是否讓我們忽略對大自然的關懷?希望藉此開放性的結尾,促使人們重新審視人類和自然的關係。